人,到处是人,到处是满脸挂着病容的人。“这该死的高温,要命的天气。”40岁的陈刚前天下午开始发烧,39.3℃,把一条硬汉折腾得只剩抱怨的力气了,他坐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急诊室的走廊里,打着点滴。他对面的地上放着一个没有脚的担架,上面躺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虚弱得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的右边是内科急诊,排着等待就诊的长龙,嘈杂得很;他的左边顺着走廊向内延伸出一条输液的长龙,望不到尽头。
高温盘踞上海,也笼罩急诊室。新华医院高温期以来的日急诊量一直保持在1000号以上,最高日更是达到了1500号,创下该院也是上海各医院的新纪录。我从前天下午2点到昨天凌晨2点的12个小时一直在该院采访,这里记录的就是这一刻不停的12小时。
骨科:暴雨诱发意外
2日午后,一场狂风暴雨突如其来,大雨像帘子般遮挡着司机们的视线。2点,雨意渐收,可救护车、出租车却载着意外受伤的病人频频光顾。
雨后第一批到达骨科急诊室的是车祸病人。2点刚过,骨科当班医生王栋梁就迎来了一辆救护车,车上躺着14岁的王芳,由于过马路的疏忽,她被出租车撞倒,导致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等。王栋梁立即和泌尿外科的储开云等医生跑进抢救室抢救,作出诊断和初步治疗后,王芳被送入住院处泌尿科进行手术。刚处理完这起紧急情况,救护车又到了,这次是三车追尾,5名伤者;随后又是多辆助动车雨中摔倒的事故……“千万要遵守交通法规,万不能再为了贪图方便而冒险!”王栋梁在抢救室与急诊骨科诊疗室之间频繁往返,对一批又一批的患者叮嘱着。
车祸病人还没有完全处理完毕,因为雨中奔跑摔倒的病人、在家关窗滑倒的病人紧随而至。病情严重的是两位为了躲雨而奔跑的70岁老妇人,她们一个膑骨骨折,一个股骨颈骨折。王栋梁对家属说:“老人骨折后最危险的不是骨折本身,而是所引起的并发症。以后下雨,宁可买把伞或者避一避,也不要轻易奔跑。”这一天,王医生一共看了50多名病人,原本晚上10点的交接班推迟了半个多小时。
儿科:外来务工者子女卫生状况堪忧
按照正常的情况,前来新华医院就诊的本地孩子比例要远远高于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但今年的情况却因天气发生了改变。由于连续高温,本地孩子大多躲在空调房中,不轻易外出,因此意外比例相对降低。可外来务工者却因为卫生意识、生活习惯及条件等给孩子造成了各式各样的伤害。
李小宝才10个月大,父母在杨树浦路租了间街面房,小宝整天光脚在地上爬。3天前,他的头上、小屁股上因为环境不清洁长了一个又一个“疖肿”,而父母却以为是蚊叮虫咬的。前天晚上8点赶到医院的时候,疖肿已经长得很大了。医生葛莉和护士杨建华非常疼惜这些孩子,她们告诉记者,外来务工者孩子中有一些没有得到周到的照顾,他们成天光脚在地上跑,碎玻璃常常无情地伤害他们。10岁的陈强就是其中的受害者,玻璃在他脚底刺出了一个长10厘米、深5厘米的口子,将肌腱完全割断。修复手术一直进行到晚上10点。葛莉说:“我也是个妈妈,虽然因为忙,孩子一个人在家,但他的环境始终比这些孩子强,我只能尽自己所能。”她希望通过本报向这些外来务工者发出呼吁,给孩子穿上鞋,让他们在干净的环境下生活。
内科:候诊病人不断
张敏红、严云是急诊内科2日中班、晚班的当值医生。10点45分是她们交接班的时间。张医生把危重病人的情况详细地写在纸上交给严医生,并且和严医生一起逐个病人地进行交接班。上了8个小时班,抢救了4个危重病人,张敏红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瘫坐在椅子上。严云见状,把她赶了回去。随后,她再次进行查房,带着学生为每个病人测量血压、看病情。尽管抢救室的病房睡满了病人,救护车仍“不合时宜”地送来两名新病人,为了抢救他们,严云跑得腿都要断了。
驻守诊疗室的是另一名夜班医生周栋。从前天23点到昨天凌晨2点,一共看了25名病人,由于大部分是高烧病人,每人至少进行2次诊断。她的钢笔没有丝毫停顿,她的身边围着十几个病人或家属,脑袋被塞过来的病历卡埋了起来。“医生、医生……”病人、家属们焦急的声音充斥着急诊室。面对这一切,当了5年急诊医生的周栋显然习惯了,她镇定自若地一个接一个地看。由于病人们大多数是高温造成的发烧,她重复了20多遍相似的医嘱:“空调开在28℃左右,不要一会儿开一会儿关;安乃近等退烧药38.5℃以上再服用;多喝水;吃得清淡点……”
凌晨2点,我离开了急诊室,耳边一下子清静了,这才意识到城市早已入眠。采访到的所有医生都对我说:“今天不是最忙的。”但我已被各式各样的疾病弄得烦躁和疲劳不堪了。“该死的天气。”我不由自主地重复了陈刚的话,但转念一想,天气本无罪,制造疾病的仍是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许多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秩序和习惯,就可以自然抵抗疾病,而不是医生或者药物。”严云的话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
(文内病人名字皆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