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卖奖牌续:体工队领导称不知情
|
|
2007年4月10日 10:02
|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天宇 实习生 田颖 选稿:邵弃疾
|
|
昨日,火车头体工队和铁道部体协的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称,对艾东梅摆地摊和出售奖牌的事不知情。火车头体工队人事科一工作人员称,艾冬梅夫妇的工资没有少给。 而昨日,这个艰难度日的家庭也获得了一个好消息———丈夫王启海找到了工作。 王启海新工作试用3月 王启海脱下运动服,从柜子里找出最干净的一套休闲服和黑皮鞋。艾冬梅笑看着镜子里的丈夫,“真帅!”。前天夜里,她终于说服丈夫,孩子她一个人带,丈夫出去安心找工作。 三天前,在武夷花园集贸市场,在网站工作的展女士认出了艾冬梅,便让王启海去网站试试。昨日11时,通州区通胡大街荔景园小区内,王启海敲响了应聘的大门。 某网站刘经理称,网站经营艺术品,承办展览会,王启海没工作经验,可以让一部门经理带入门,以后打算让他做市场工作。试用期3个月,基本工资两千。 刘经理说,尽管跑市场有一定任务,但公司会尽量给王启海减轻压力。 “大批运动员积压待分配” “她是享有正式待遇的运动员,退役出路问题正在解决当中。”昨日,火车头体工队人事科一工作人员称,艾冬梅虽然已经退役,但是还和体工队有关系,因为她的退役出路队里还没有给她解决,“还没有给她分配工作。” 该工作人员称,退役出路包括分配工作和自谋出路。一般火车头体工队运动员退下来,工作单位都应该在铁路系统,但是现在不光是艾冬梅,有一大批运动员都积压在队里等待分配工作。目前正在和相关部门协商,“运动员的工作出路挺费劲的。” 这位工作人员称,自谋出路方面,如果运动员选择自主择业,那单位将会给其一次性补偿。但该工作人员同时强调,现在一次性补偿的工作还在酝酿中,一次性补偿的具体数额还不确定,“目前这项工作也并未实行”。 “艾冬梅工资不止三百多” 艾冬梅及几位队友称,去年9月,起诉王德显一案立案以后,她们的工资就从每月的七八百元减为三百多元。 对此该工作人员称,队里不会因为被追加成被告,就削减她们的工资。至于艾冬梅应得的具体工资,她称“不方便说,但是不应该有三百多那么少。” 对于艾冬梅丈夫王启海工资被停一事,该工作人员解释说,王的工资被停“是因为一个笔误”,财务部门现在已经给他恢复。“他(王启海)属于试训运动员,按国家规定是每个月380元的试训费。一分钱不少,这个月的工资全都有。”但她并未解释笔误的详情。昨日,记者向艾夫妇求证,艾冬梅经查询后回复信息:“他们工资没有开”。 该工作人员认为,艾冬梅为队里和祖国做过贡献,没功劳也有苦劳。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单位,摆地摊和卖奖牌有些“欠考虑”。 相关领导多称不知情 “你不要跟我提她,好了。”昨晨,记者在电话中刚提到艾冬梅的名字,王德显只说了一句话便匆匆挂断。而火车头体工队队长陈祖平称“我在开会”,电话随后变成忙音。铁道部体协一冯姓主席称她已经退休,不了解情况,未予评论。 反应·痛心 田径总教练痛心艾冬梅 冯树勇称,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正在逐步完善 本报讯“我很痛心,毕竟她是为国争过光的优秀运动员。”国家田径总教练冯树勇听到艾冬梅在摆地摊谋生的事时表示。“我们国家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需要进一步完善,也正在逐步完善中。” 但对于艾冬梅一案,冯树勇表示了解得不多,称艾冬梅属于火车头体协,一切事情都归他们管,总局中心这边没有过多参与。他表示,对于运动员的退役费等善后问题,许多地方都会有解决得不完善之处。 反应·鼓励 邹春兰劝艾冬梅“不能卖金牌” 两位有相同经历的冠军电话交谈10分钟 “我真没想到她能给我打电话。”艾冬梅说。昨日上午,曾在澡堂当搓澡工的前举重冠军邹春兰给艾冬梅打来电话,称金牌是辛苦换来的荣誉,不能卖。 昨日10时许,在家中洗衣的艾冬梅电话响起。“当电话那端的人说她是邹春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艾冬梅说,虽然以前并不认识邹春兰,但是她的名字却是很久以前就听说了的,当她知道昔日的举重冠军邹春兰因生活窘迫到澡堂当搓澡工时,她就想,有一天,她是不是也得和邹春兰一样落魄,结果真应验了。 艾冬梅说,邹春兰在电话里详细询问了她的近况,并在电话里说自己很幸运,有妇联来帮助她,现在她在长春开了个洗衣店,已经走出困境。 “在北京买衣服,5块钱1件还有人想讲价。姐啊,做买卖太难了!”艾冬梅在电话里诉苦,邹春兰则安慰她说,自己洗衣店开业之初也是赔钱,三个月后才有好转。卖货时和顾客有个磕磕碰碰的,别往心里去。 当听说艾冬梅还没有卖出奖牌时,邹春兰则长出一口气,同时对艾冬梅说,“金牌是咱辛辛苦苦换来的荣誉,不能卖啊。” 虽然一个从事举重,一个专注长跑,但是运动生涯的艰辛与退出比赛场后的无奈窘境,让两位昔日冠军在电话中,颇有共鸣。两人在电话中交谈约10分钟,艾冬梅说,邹春兰大姐最后送上祝福,嘱咐她以后要好好的,希望她能挺过这困境。 特写 马拉松冠军的4小时地摊生活 艾冬梅夫妻携女摆摊,为卖出15元的童装而欣喜 昨日14时,二十多个小贩稀松地叫卖于通州区潞邑西路两旁,艾冬梅夫妇俩也在其中。哒哒哒……路经的农用三轮车喷出阵阵黑烟,一岁的女儿瑶瑶在小车里不停咳嗽。王启海说,这市场傍晚人最多,他们早些来,好占个好位置。可10分钟后,他的心愿没实现…… 20分钟内两次“搬家” “这是5块的,这是10块的……”艾冬梅一手扶地,半蹲半跪,按衣服价格,竖排码货;王启海则在一旁打开煤气炉开始爆米花。刚把衣服摆满,一辆白色面包车停在摊前,“我一直在这个地方卖货。”车上下来的中年男子示意他们离开。夫妻俩卷起底布,在路对面十几米远处“安营”。 “你把摊儿挪一挪,别耽误我家门前停车。”10分钟后,从摊后的饭店内走出两位男子,再下“逐客令”。夫妇俩把地摊转移到市场最靠边的一棵大树下。“没事儿,靠着大树好乘凉。”王启海对妻子说。 4小时挣10元钱 一个半小时里,地摊无人问津。只有王启海卖了一袋爆米花。看有几人在身后议论,艾冬梅低头扯着衣襟对丈夫说,“你先在这,我领孩子回家一趟。”一小时后,艾冬梅返回市场。丈夫王启海报喜,“已经开张了,卖了件15块钱的套装。”不多时,艾冬梅也卖出了一条20元钱的童裤。 18时30分,见女儿不停哭闹,夫妻俩只得收摊。两笔服装交易,加上四袋爆米花,净挣10元钱。 冠军身份旁人难信 “这摆地摊的是马拉松冠军?”这是获悉艾冬梅身份后,市场里人的第一反应。刚刚对夫妻俩下逐客令的男子不解,“国际大赛的冠军怎么能落魄成这样?
|
|
|
|
|
|
|
|
|
|
|
|
 |
导游丽江挥刀狂砍20人 |
|
 |
排行 |
|
|
|
|
 |
口述实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