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史上最牛的钉子户
2007年3月初,网上各大论坛开始流传一个帖子,题目是《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帖子的内容是一张图片: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重庆网友将其命名为“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原来有网友看到了这“10米深大坑内孤零零挺立着一幢二层小楼”的景象,把它拍了下来传到了网上。一场“新闻大战”也因为一条“草根新闻”而开演,传媒纷纷去调查这幢小楼背后的新闻,各大网站论坛、留言板上讨论热烈,观点几乎都站在了媒体的对立面……
在四月初,屋子主人松口并签署协议书,至此该闹剧终于结束。女主人表示,短时间内不会再接受媒体采访。也许事件之初她怎么也想不到网络会使她一夜成名。也想不到最终迫使她签协议的是强大的舆论压力。
2007年,网民在各个角落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许多网友“拒绝再潜水,有事就发言”,开始针对自己身边的现象,利用BBS、博客、等载体发挥自己的话语权,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在网络“恶搞”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回归理性,通过网络把身边的新鲜事即时展示在大家面前。

图片说明:黑砖窑事件令人痛心
2007年春夏之交爆发的“山西黑砖窑事件”持续时间之长,令人发指的暴行虽然以省长调离,处理95名党政干部落下大幕。但绝对是本年度最沉痛的新闻。
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曝光最初来源于网络。那些不幸的孩子们被卖到黑砖窑做苦工,最焦急的是他们的父母家人。400多位绝望至极的父亲在网上联名发出求救信——《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这篇帖子6月5日发在某网站论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6月7日,这篇帖子被转帖到天涯杂谈后,短短6天时间,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万的点击率和3000多篇回帖。随后,各类媒体大规模报道此事,引起中国高层领导人密切关注。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李长春等领导同志都作了重要批示。我们应该庆幸,如果不是网络,黑砖窑事件还在继续盖着,罪恶还在持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尤其是在传达民意、实现政府与民众互动交流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空白。由山西黑砖窑事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网络不是洪水猛兽,而且是政府与民众的沟通的重要渠道。

图片说明:网友恶搞之“我也拍到了华南虎”
10月,一张由陕西省林业厅发布“老虎照”成了年度最戏剧性的网络故事。周正龙到底有没有拍到华南虎,那张老虎是起是假?成了网友热议的焦点。直到今天,这场风波也没有平息。照片的真假之争,已经不仅仅是专业或技术的问题,而那张老虎照也打造出一部扣人心弦的网络大片,事件都没一个新的进展,都是由网络推波助澜的:照片一贴出,就有网民发现照片存有众多漏洞,于是开始通过各种方法对相关照片进行数据分析。引发了真假之争,随后,又有网友发部了一张风景画,经比对,画中的老虎与“野生华南虎照片”中的老虎,花纹几乎完全重合。很快各地网友陆续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发现相同的印刷品……
即使在“虎照事件”陷入僵局之时,众多网站的调查结果几乎无一例外地显示,大多数网友仍然坚信真相终将大白。互联网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感谢互联网,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谣言传播,让多愁善感的正人君子心怀忧惧,但在关键时刻却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在网络“恶搞”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回归理性,通过网络载体把身边的新鲜事即时展示在大家面前。借助于网络表达出来的民意,任何组织及个体都不应该忽视。


继闪客、博客、播客、换客之后,如今网上最流行的就是“晒客”。所谓晒客,就是热衷于用文字和照片将私人物件以及私人生活放在网上曝光的网友。由于所晒内容的多元性和趣味性,如今的晒客通过坚持不懈也培养出了一批看客,就是专门在网上看别人晒东西的人,或分享经验、或获得新知,在看别人盘点生活的时候也对比自己。晒客正在成为网络族群中的一个团体。在网上什么都能晒,晒工资、晒黑一族、晒衣晒食秀生活、晒股票,总之,只要你愿意分享,就到网上去晒吧……不过也有“物及必反”的个案:一对在同一个公司上班的青年男女因“晒”而分手的事,男的为了赢得“晒客”的关注,将自己与女朋友的生活细节公布到网上,使女方在工作和生活中遭受了极大的压力。
一部在美国跌入收视谷底的电视剧《越狱》却成了办公室小白领们热衷的剧目。这都拜互联网所赐。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在一批“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们几乎隔天就欣赏到带中文字幕的美国电视剧。网络的交互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主人。

图片说明:“熊猫烧香”案主犯李俊获刑四年
1月9日,“熊猫烧香”迎来了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爆发,它的变种数量定格在306个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数百万电脑用户被卷将进去,那只憨态可掬、颔首敬香的“熊猫”除而不尽。国内多家门户网站被种植这一病毒,个人用户感染者已经高达几百万。这一病毒还在互联网上引起恐慌,网民在各论坛上跟帖发表评论545万余条。一些损失惨重的企业和网民还发出重金悬赏追查“熊猫烧香”制作者的“通缉令”。
“熊猫烧香”病毒案再次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面对猖獗蔓延的计算机病毒,从公安机关到普遍用户,从制度建设到技术手段,绝不能掉以轻心,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预防和打击能力。“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李俊对记者说,国内网友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管理密码设置简单,对系统软件也不经常打补丁进行维护,极易受到攻击。
业界专家指出,对于电脑病毒,也许最严峻的挑战还不是因传播方式变化而带来的质变,而是传播目的所发生的变化。专家指出,当病毒从破坏文件系统演化到窃取商业信息以后,实质上已经从一个技术游戏变成了一个犯罪工具。如今,越来越多的新病毒被设计用来传播间谍软件、制造垃圾邮件、实施“钓鱼”欺诈等。现在病毒制造者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而不是技术探索目的,来编写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