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1日消息:当2009年1月20日美国新总统上任时,他(或她)将面临巨大挑战。这不仅是由于次贷危机和伊拉克战争造成了民怨沸腾,更因为近年来美国政府错误的外交政策与运作导致国家形象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海外,美国的国家形象不断滑坡;在国内,《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也表明,81%的美国人认为国家已经“误入歧途”。从心理角度而言,国家形象的下跌使得美国人“世界典范”的道德优越感严重受挫。而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缺失,则对美国的打击更为深远。
然而,就目前而言,布什政府在任内改变对外政策的机会并不大,因此美国人普遍把改善国家形象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任总统身上。
不久前,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对于美国面临的“国家形象病”,究竟有没有一招见效的“特效药”?换言之,美国新总统能不能靠出台一项新的政策或做出
一个新的姿态,就能改善美国的国家形象?
为此,该杂志向十多位美国国内外的专家征询答案。而对于“美国新总统必须做哪件事来改善国际形象”这个问题,人们开出的“特效药”可谓五花八门。
美国前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倾听别人的声音”
再没有比倾听别人的话更容易更有效的方法了。但过去7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越来越相信,美国连作出这样一个简单姿态的意愿都没有。这损害了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能力。
如果要在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必须明白,任何一种意见都希望获得被人倾听的机会。美国下一任总统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向盟友和对手说明,美国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
新总统一旦当选,在尚未正式就职之前就应该立即前往世界各国访问,不仅是伦敦、巴黎、耶路撒冷,还应包括安卡拉、安曼、北京和开罗。新总统应花上数周时间在拉美、中东、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数十个地点停留。在这些访问中,关于显示美国实力和地位的话要只字不提。相反,新总统只需要倾听。这些访问不需要正式议题,而只是讨论问题。比如,对于美国如何最有效地使用其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究竟是怎么看的?他们对于未来4年里与美国实现共同目标又有什么看法?
倾听并不等于顺从或者赞成。互信不是始于协议,而是始于相互尊重。而尊重又来自于对各自观点的理解和欣赏。这里并没有必须根据意见采取行动的义务,而只有理解对方观点的义务。
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菲利普·斯蒂芬:“扩大八国集团”
下一任美国总统必须做的头等大事应该是采取多边主义。布什的继任者必须在首次发表国情咨文时宣布,如果8国集团不扩大成13国集团,美国就不再参加这个组织的会议。只有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南非正式加入进来,美国才会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上最有声望的俱乐部里来。
乍一看,在布什发动了得不偿失的伊拉克战争之后,这似乎是一种外交后退。但事实恰恰相反:这表明美国将富于远见地承认,世界正在经历自19世纪以来最为深远的一次地缘政治格局巨变。这同时也表示,仍是世界第一强国但已有些力不从心的美国,还有一次设计世界权力架构的机会。
惟恐失去参加世界最高首脑会议的机会,8国集团中的其他7国也会拥护美国的这个倡议。21世纪的新兴大国将与20世纪的老牌强国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如果一切顺利,未来的“13国集团”首次会议将于2009年年中召开。
下届总统就职的时候,美国正重返大国竞争的全球舞台。美国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自身相对力量的衰退,但今后几十年大概很难有哪个国家能赶上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要真正发挥影响力,美国必须更加包容。
|